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名人名言 > 正文

不“望子成龙”才算是“有本事”的父母 热点聚焦

类别:名人名言 日期:2017-11-19 23:05:45 人气: 来源:

  2月19日下午,上海市虹口区一初中女生跳楼身亡。据调查,当天中午,该女生因学习问题与其父亲发生争吵,后趁家人不备从窗口跳下。

  又是因为“因学习问题争吵”。我们原来认为,上海的孩子因为优质教育资源丰富,上大学容易,所以中学阶段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但实际上,据笔者之前跟复旦附中学生的交流,上海的中学生遭受的学业压力,要比我们部的孩子大得多。

  “00后”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得到父母的极度宠爱,没有受过一点挫折,因此,容易变得任性、缺乏同理心,只要稍微遇到一点不随自己意愿的小事,他们就承受不了,极端情况下甚至会选择以结束生命的方式来对抗。

  有教育心理学者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厌学症;人际关系问题,如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同学交往等;挫折适应问题,情绪低落、自卑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等。

  很多父母努力地挣钱给孩子买学区房、关心孩子在班上的排名,希望孩子将来能考个好学校、有个美好的前途,却很少关心孩子是否快乐,很少对孩子进行人格教育、教育。他们认为,只有“为孩子创造学习条件”是最重要的,其他事情都可以暂时搁置。

  据太原的一位中学教师反映,有位学生因品行上的问题,老师严肃了他。而孩子的家长却当着孩子的面对老师说:“你只要教他读好书,考好试,别老教他理想、人格之类的东西,否则到了社会上反而混不好。”

  三年前,在上海参加一同学的婚礼,次日中午,他们夫妻俩请我和一师兄吃饭,席间,他俩讨论以后孩子怎么培养的问题,师兄插了一句:“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比什么(才艺或考个好大学)都重要。”这也正是我想说的。

  我之所以对“健全的人格”如此看重,是因为我曾经遇到过5个毕业于北大和复旦的朋友,他们不仅学业上出类拔萃,文艺才华也有几样能拿得出手的,并且,在工作上的成绩也相当不错,不是书呆子。但是,他们都有抑郁症,不快乐。

  这5人中,至少有3人从小跟父母的相处就出了问题,甚至毫不夸张地说,父母重视他们的学业,但在感情上对他们缺乏关心和疼爱。可能,不明的群众会因为这些父母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了名校而羡慕他们,但其实,从为人父母的角度看,他们是很失败的;甚至,在孩子已经成年后,他们还会感受到来自孩子的怨恨。

  之前,我跟一个朋友说: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校条件,让他们上个大学,这充其量只能影响到孩子将来的起点,但培养出孩子健全的人格、培养出他们对知识的热爱,让他们有良好的状态和阅读习惯,这直接决定孩子将来能走多远。

  像那些高考一结束就“焚书泄恨”的人,无论去了怎样的学校,将来都不会有真出息。而这些孩子对读书的极度,往往与他们之前一直被父母逼着“好好学习”有关。

  可是,中国家长的名校情结都太重,把孩子送进北大还不满意,还要送进美国常青藤。但是,那里的学习未必适合自己的孩子。中国留学生在那里因为压力大而的,或者因为跟不上而的,早已不是个例了。

  据留学咨询机构“问校友”创始人孙玉红介绍,在美国名校的中国留学生最容易遇到的几个问题是:1.语言障碍。很多中国学生的托福成绩、雅思成绩都是在短时间内突击出来的,因此,分数并不代表他们就具备对应的语言能力。他们上课常常听不懂,更甭提要继续成为“好学生”了,这会让那些之前在国内一直是尖子生的孩子有巨大的落差。2.社交障碍。美国的大学,没有班级的概念,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课表上各自的课,而不善社交的中国学生却更喜欢集体行动,在这样的中,他们会倍感孤独,这是一个比学习更难渡过的。3.情绪疏导。中国学生不太愿意寻找帮助,遇到困难、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也不愿意跟人交流,时间长了,就会憋出病来。

  据哈佛心理学系教师Talben在哈佛幸福课上披露,哈佛有47%的学生有抑郁症。因此,如果没有培养出孩子健全的人格,即便是你把他送进了哈佛,他也照样不会快乐,甚至还可能更糟糕。

  据我的观察,就读于名校的学生,其实更容易产生自卑情绪,更容易感到抑郁。原因很简单,在名校,你总能遇到比自己更牛逼的人,在他们面前,你原先引以为自豪的东西也会黯然失色。时间久了,你便会养成这样一种思维惯性,即忍不住拿自己的缺点跟别人的优点比较,结果是,越比越自卑。

  孙玉红说,把孩子送进名校留学,只是一个新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不是说你送进去之后就不用管了,还得重视对孩子的心理。”

  遗憾的是,无论是健全人格的培养,还是学习热情的培养,都没有标准答案,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它们是奢侈品。

  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从让孩子快乐开始的。可是,很多孩子,从小就缺乏跟父母之间的亲昵感,这样,他们能快乐吗?

  有的父母,舍得为孩子买很贵的衣服、很贵的玩具,甚至在买天价的学区房时也不会皱一下眉头,却很少花时间跟孩子聊会儿天,不会通过交流给孩子制造亲昵感。偶尔跟孩子呆在一起,他们也不会跟孩子沟通,除了“作业做了没”他们根本不知道跟孩子聊点什么。

  这些父母对孩子在物质上特别大方甚至是一掷千金,通们都会理解为“太爱孩子了”“舍得为孩子花钱”,其实不然,也许,一种更靠谱的解释是:因为他们不会跟孩子交流,不会向孩子表达感情,所以,买很贵的衣服、很贵的玩具,便成了他们对孩子表达感情的唯一方式了。然而,物质的方式,其实是最简单、最不用心的,这是一种智力上的懒惰。

  幼年和童年缺爱、缺乏和父母的亲密感的话,这个孩子的一生差不多就要被毁了——在恋爱婚姻中,他们不会以正确的方式跟自己的伴侣相处,常常导致婚姻不幸福,甚至,他们还不会以更现代、更亲昵的方式跟自己的孩子相处,而是把父母当年对待自己的那一套方式给“继承”下来。

  父母要制造跟孩子的亲昵感,就得先学会交流,学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知道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甚至,你还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孩子,跟他一起体验他喜欢的那些东西。

  界范围内,中国父母对子女成才近乎的期望恐伯是绝无仅有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成了父母未竟事业的载体。可是,如果孩子的个性没有得到尊重,没有得到,即便是取得了你所希望看到的那种“成功”,他也不会快乐,他的人格也不会健全。

  因此,父母千万不要过于望子成龙,尤其是,不要孩子去实现你自己的意志、不要逼他们去追求那些功利的俗气的“成功”。

  三年前,曾有一位朋友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这一代人,好像没有我们的父母那一代望子成龙心切了?”我说:“这是因为,我们这一代,认为自己比我们的父母要成功。”“你的意思是,我们这一代中,那些认为自己不成功的人,仍然在望子成龙?”“应该是这样的吧。我的感觉就是,父母越不成功,望子成龙越切。”

  后来,看到大象公会的文章《为什么红后代喜欢起名叫ABB》,则印证了我之前的猜测。那篇文章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红二代取名字,“A小B”结构的特别多,如X小鹏,X小琳,陈小达,李小雪李小峰;“ABB”结构的也很多,如罗点点、X瓜瓜、毛东东等。但无论是哪种结构,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并无中国人起名时其事的寄托期望或表达志向之意,显得极为随意。为什么影响中国现当代的群体,反而在给孩子起名时完全不沾色彩,而且完全不带有寄托美好希望和寄托的痕迹?

  答案或许很简单。只有普通人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超过自己,有远大前程,所以中国起名常用字多为表达美好祝愿的形容词和名词,如:伟、刚、强、丽、芳等。而1949年后A小B的父辈们身居中国顶层社会,对子女的人生道并无特别期待,不会指望他们还能比自己更优秀,对子女的态度更多是宠爱。他们很容易被视为父辈小一号的复制品,得名A小B是极为自然的事情。

  如果要给自己现在的“努力奋斗”找出一个最有格调的理由的话,应该就是:为了自己以后不会成为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甚至,成为能够包容孩子“不成器”的父母。

  去年下半年,有两篇题为《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你活得光鲜亮丽,父母却在低声下气》的文章在网络上很火。意思是,如果父母的日子过得还不够好,那你对情怀这些玩意儿的追求,就变成了一种“不”,一种“不正确”。

  一个贵族的养成,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因此,通过“眼前的苟且”来养活“诗和远方”,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代人就可以实现的梦想。美国《宣言》的起草者托马斯·杰弗逊说:“我们这辈人骑在马背上征战,为的是让我们的儿女能慢下来,能够从事科学和哲学,为的是让我们的孙子一代从事音乐、舞蹈、美术。艺术是愉悦的沟通、可爱的品享、奉献的无声、延年益寿的境界、使世界的良药。”

  杰佛逊的这段话,我将之概括为“我之所以低声下气地赚钱,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条件,让他去寻找诗和远方”。

  我之前先后在两篇文章中都强调过一个观点:你的状态,决定子女的成长条件。很多父母努力地为孩子创造最好的成长和学习,却唯独不重视“亲自示范”。

  比如,孩子们一般都喜欢并尊重有文化、有教养、好学上进、作风、举止文明、关系和谐的家长。特别是家长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间接地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生长在一种充满学氛的中,很容易萌发一种自发学习的需要,以至形成一种千金难买的自觉学习的行动。因此,家长应率先热爱学习,给子女做个“好榜样”。

  调查表明,许多学业不良的学生家庭缺乏良好的学氛:家长经常约些朋友晚上打牌、闲聊、外出跳舞等,却把孩子关在房间里,走之前还他们“认真写作业”,试想处于这样的下,孩子怎么可能学习?

  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人生功底。你读过的书、做到的事、拼搏的决心和学习的毅力,都会在你的孩子身上体现出来,这才是最高级的“拼爹”。

  四年前,刚进入的时候,有朋友说:“恭喜你,终于实现自己的理想了。”我说:“不,我的理想其实是在家带孩子。进入,只是一个跳板。因为,我想全职在家带孩子,就得先成为撰稿人,而要成为撰稿人,就得先去过渡几年。”

  虽然,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已经不可能回家带孩子了,但我仍然“不忘初心”。我觉得一个小生命的成长过程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也许还有人会问:有才能的人,在家带孩子不是浪费吗?当然不浪费了。在美国,有很多常青藤高校毕业的女性,在35岁左右的时候,当她们的事业正处于巅峰之时辞职了,回家全职带孩子去了。这种事,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想不通的。在我们看来,没读过书的女性专门在家带孩子是“天经地义”,但哈佛耶鲁的高材生全职带孩子,岂不是大材小用了吗?但这些常青藤的妈妈们却不这样看——她们会觉得,我这么好的教育背景,在家带孩子所创造的价值,会远远超过我在职场上创造的价值。

  可见,当我们还停留在“拼爹”阶段的时候,那些“哈二代”“耶二代”们已经进入“拼妈”的阶段了。或许,这也是我们跟美国存在差距的“秘密”吧?

  秦朔朋友圈是由著名人秦朔创立的新与专业服务品牌。内容聚焦于经济、金融和商业领域,关注重点为全球和中国财经商业热点、企业家、创新与发明创造、商业文明探索等。

  推荐:

  

关键词:毛东东智商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笑料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