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经典笑话 > 正文

青年力:窥见真理的感觉 知识脱口秀

类别:社会经典笑话 日期:2019-4-2 6:49:50 人气: 来源:

  前些年,越来越多的知识科普类脱口秀节目进入了大众的视野,《罗辑思维》《晓说》等节目更是成为了无数观众踊跃收看的热门节目。因为这类节目用词往往比较活泼但似乎又不失专业性,所以不少观众都觉得自己在这些节目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甚至“窥见了世界的真理”。一些这样的节目还会伴随节目推销一些人们往往在书店中并不会注意到的知识类书籍,几相结合之下,“知识性+趣味性”成为了很多人对这类脱口秀节目的印象。

  如果要追溯这类节目的起源,《百家讲坛》无疑是这类节目的起点。《百家讲坛》是一档自2001年在的知识类电视节目,在该节目的早期,邀请的都是各行各业的专业学者,有关行业的专业知识,但或许是因为知识太过专业导致门槛过高的原因,这档节目始终不温不火,也没有多少收视率。

  后来,这档节目调整了制作方向,转而主攻人文内容,请来了王立群、易中天等一批人文学者,节目内容也从专业知识变成了历史故事,这种转变带来的是收视率的爆炸性增长。相比种种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还是曹操、三国等群众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而百家讲坛请到的这些人文学者相比曾经的专业学者来说,往往也更加风趣幽默和熟悉如何令听众接受自己所说的内容的方法,这类学者中的佼佼者,就是厦门大学的教授易中天。

  易中天于2005年登上百家讲坛,次年了自己的经典节目《易中天品三国》,节目的火爆令易中天本人名利双收之余,也将《百家讲坛》这档节目推向了高峰,从此再也没谁能够超越。

  易中天所播讲的内容的主要特点是:学术争议少,但是大众了解不深,有很多。他所涉及的主要领域,集中在先秦和秦汉三国时期,大众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认识,因演义评书等通俗文学的而有所扭曲,但又因为这些演义评书往往没有在宏观上历史,大众又对历史脉络较为了解。并且,这一时期的历史记载因史料留存较少和前人研究比较透彻,相比其他历史时期,学术争议并不多。在以上两点的共同影响下,当易中天将历史研究的结论以评书的口吻向大众诉说的时候,大众会既觉得新奇,又能迅速接受,还不会因为学术界的争议而陷入进退两难之中。(当然,这里不涉及一些非历史类学者)

  后来,也有不少人登上百家讲坛,想复制易中天的辉煌,但都很难到达其高度。较好的如郦波、康震小有名气,有些干脆就泯然众人(笔者都想不起来),“从哪来,回哪去,不引起一点波澜”。而这些人之所以不如易中天火爆,问题就在于要么主讲人选择的历史时期没有三国时期那样富有群众基础(可能中国历史上也没第二个这么有群众基础的时期了),要么主讲人的语言过于刻板和生硬,让听众昏昏欲睡,要么就是播讲的内容争议过多,令听众难以接受。

  总结:播讲的内容有群众基础、所讲的知识确实能丰富人的认识、语言幽默、争议少,成为了上百家讲坛的人得以扬名的四大要素。

  随着“百家讲坛”模式的火爆,一些人发现了新的机遇,并付诸行动。2012年,在这个万众瞩目的“世界”之年,借由网络的迅速发展,一大批知识类网络脱口秀节目出现了。这些网络脱口秀节目不同于传统的“笑话集锦+杂谈”类型的脱口秀,而是一期甚至两到三期都瞄准一个话题,话题也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开始涉及时行的话题,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由罗振宇主讲的《罗辑思维》。

  《罗辑思维》这档节目的第一期就瞄准了当时很流行的“世界”热门话题,之后又涉及抵制日货、地域歧视、地沟油等各种各样的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最终成为了一档热门的网络脱口秀节目。而从节目的内容中,我们能明显地发现《百家讲坛》的影子。

  传统的脱口秀节目往往是单纯的笑话集锦和对社会事件的与毒蛇,但《罗辑思维》一类节目则不是,它的主要内容其实是“”。虽然他们的用词很活泼,甚至会举出一些大众耳熟能详的很“俗气”的事例,但其实确实在试图探讨一个较有深度的话题,并得出某种结论,还会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和学术研究来加强自己的力。虽然不排除这类节目确实存在趣味性,但是其内在却是某种知识的普及和的,而这就与《百家讲坛》有些相似了。

  可以说,2012年左右兴起的各种知识类网络脱口秀,其实是受到百家讲坛所,制作出来的“网络版讲坛”。他一定程度上借用了百家讲坛的形式,但又迎合了大众关注流行事物和碎片化时间(难以花费长时间来了解一个问题)的特点。他不会像百家讲坛那样用十几甚至几十期节目去讲述一段历史或一个问题,他会选择一个问题在进行简单而由散发着专业化味道的解读后迅速得出答案。他会像娱乐脱口秀那样使用一些幽默感十足的词句和用语,但是不会让听众觉得是在听一个人讲笑话。他不会像一些人那些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看法,但他最终得出的结论却又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让听众不会觉得突兀和不可接受。当然,这里面的“情理之中”,指的是在受众的认知中的情理,而非事实上的某种情理。

  总结:内容主题较为热门或者有群众基础、语言幽默、内容引经据典有可信度,结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成为了网络脱口秀得以成功的四大要素。(是不是感觉有点相似?)

  如果说早期的知识类网络脱口秀还带有强烈的“讲坛”色彩的话,那么随着其发展,“讲坛”的色彩渐渐褪去,脱口秀的色彩则愈发明显了。发生这种变化,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相比专业分析和令人印象深刻的科学结论,还是用一些大众喜闻乐见的段子和迎合某种轻佻情绪的结论更能得到轰动性的效应,而且如此也可以降低节目的文案编写难度,毕竟涉及专业问题,总是有一个知识门槛的,而搜集段子和迎合情绪就容易多了。正如同百家讲坛向通俗化迈出了第一步,节目才有了收视率一般,知识类网络脱口秀又向前迈了一步,赢得了更多的关注。

  如果每向通俗化迈进一步,就能获得更多的关注,那么结果会如何呢?那就是为了获得更多观众,继续向前迈进,步子越来越大,步伐越来越快。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类网络脱口秀中所存留的“讲坛”的气息越来越少,直至可以忽略不计,变了味道。曾经观众对于此类节目所津津乐道的“知识性+趣味性”的绝佳组合,所谓“知识性”变成了广泛流传于网络上的一些言论的系统整理,趣味性也变成了插科打诨,甚至迎合某些恶趣味。

  例如在某一档知识类网络脱口秀节目中,为了紧跟热门话题,他们选择了民族英雄岳飞,为了降低文案编写难度和迎合恶趣味,他们将各种在网络上流行的各种、岳飞的言论整理出来后,变成了节目的内容。为了令节目有可信度,他们在片末推出学者的有关专著来作为“”,但他们不知道,他们找来的这本专著,其中有大段内容就在节目中的那些针对岳飞的和。而这,仅仅是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还有一些知识类脱口秀,出于各种原因,了“自创知识”的道,将节目组自创的故事以讲述历史的口吻说出,造成了更加恶劣的影响。

  至此,知识性网络脱口秀的讲坛的色彩徒具其型,其内里已经被恶俗所污染,变得与某些低俗脱口秀在本质上毫无差别。

  知识性网络脱口秀之所以得以火爆,是在于他为观众找到了一个更轻松的获取知识的渠道。脱口秀的制作人员将海量的知识经过甄选和整理,变成通俗的带有趣味性的语言,令观众可以更轻松的获取更多知识,以更低的成本“窥见真理”,这种形式至少在初期,还是起到了不少正面的知识普及的效果。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各种原因,这类脱口秀节目中的内容的知识性愈发降低,大量脱口秀的技巧和迎合市井的投机成为了这类节目的主题。这些节目的内容看似还是“知识性+趣味性”的结合,但其中的知识往往沦为了迎合市井观点的注解,每期节目的最终结论也往往成为了重复某种在社会上已经形成影响力的观点,而不再具有“去伪存真”般的“性”。

  这样造成的结果便是大多数听众每听完一期节目,虽然仿佛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但仔细想来,这些知识其实并不能让自己的认识有所改变,甚至反而强化了现有认识。“听节目学知识”最终为了“听节目找认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已经无人在乎了。而那些“知识”,最终也只是变成了听众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没有了更积极的意义。

  曾经,听知识类脱口秀,可以学知识。后来,听知识类脱口秀,就只能增加谈资了。而增加谈资,其实听听郭德纲的相声,也是可以获得的。推背图全集

  

关键词:三国笑话集锦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笑料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