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小小说 > 正文

第十二章微型小说鉴赏

类别:小小说 日期:2017-8-22 15:25:34 人气: 来源:

  微型小说的鉴赏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也是对读者欣赏能力的综合检测。同样阅读一微型小说,其感受却是千差万别,甚至可能是迥然不同。这是因为,一是欣赏能力有高低之分,二是“因为,好的微型小说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是形象性与概括性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如同俗话说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微型小说鉴赏辞典》)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欣赏能力得出自己的结论,即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林黛玉”,“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优秀的微型小说作品,言近旨远,内涵丰富,“横砍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读者完全可以“见仁见智”。“好的文学作品的‘象外之形’、‘弦外之音’,如高尔基所说,是要鉴赏者‘依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的积累去补充、去发现、去丰富的。”(《微型小说鉴赏辞典》)所以,小小说读者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以求得到真切的完美的阅读享受,得到更多的。

  一篇微型小说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同一篇作品,不同的读者,自然也会有各种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评价,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请看下面《晚报》1984年5月10日发表的微型小说《悟》及其赏析文章。

  酒喝到了一定程度,玩笑开到了一定程度,还觉得不够味道。主人夫妇大概是出于这种目的——为了让我这远朋友感到他们是热情的,照例像当年我们在大学做同学时那样亲密无间,便尽量回忆着青年时代的趣事,以助谈兴。

  “有件事我早就想问问你这家伙了!嘻嘻……”四十三岁但仍然漂亮的女主人朝我笑了笑。漂亮是天生的,不过漂亮的类型却会因后来的生活境遇而异。二十年前,女主人上大学时,只是美丽、活泼。可惜,与她当时一样漂亮、一样活泼的女同学后来却各呈异彩了,有的枯瘦,有的臃胖。眼前是女主人呢,演变成了丰腴型的漂亮妇人,使人一看,就知道她这二十年是在优裕而顺心的生活中度过的。实际上叶正是如此,她的“先生”上学时就是一个福气派,如今,一个学生物化学的人,却高高兴兴地当着某食品公司的物价科长,悠哉游哉地过着四处品尝的日子。女主人是在外贸公司干经销工作,她美滋滋地告诉我,有人劝她扔去当她原来的微生物化验室“主力”,她才不干呢……好,莫扯远,女主人既然要向我问起“老话”,我只好洗耳。

  “你今天也交代交代,”她笑着说,“当初你是怎么给我们老宋出谋划策的,使他把我这只鸽子抓住了,嘻嘻……”

  二十年过去,人已半老,但对于青年时代的事还是不能尽言的。例如,我可以交代,我怎样以朋友的身份帮助宋氏写了第一份情书,以及怎样给宋氏参谋过会面时的风度、语言——“人家谭佩兰别看活泼爽朗,可不是轻浮的人,内心深处是有理想、有志向,很想干一番事业的,你的一切言谈举止都应该显示出是她的同气相求者……”然而,我怎么可以向眼前这位女人兜出这样的隐秘——我当初也曾偷偷地爱……谁想,男主人竟然摆出“老夫老妻不再有忌”的神气,一气把过去的事抖落个彻底!乃至不忽略一个小小的细节。女主人一惊,很感兴趣地问我:“你当初是怎么评论我的?怎么评论的?说呀!”

  她那种急切、失神的样子,实在使我吃了一惊。饭后。回到主人安排好的卧室里,按照多年的工作习惯,扭开台灯,铺上稿纸,写了起来。

  女主人推开房门给我送咖啡。我看出她的神色有些迷惘、戚然。隔壁男主人可能不胜酒力,已然鼾声大作。女主人愣了愣神,对我叹了口气说:“他这呼噜打得可凶呢,听不惯的人真会烦死!我自己都奇怪自己是怎么听惯的……哎,这也怪你!”

  她本想把这句话当成玩笑来说,但脸儿是酸酸的,说完一扭身出去了。我只管埋头,在稿纸上写着,写着……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大学时代的同窗好友共同回忆学生时代的趣事,却无意中触动了女主人那早已被时间掩埋了的情感。是的,青年时代的她,曾是个“有理想、有志向,很想干一番事业的”人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她却放弃了所学的专业,满足于一种“优裕”、“顺心”,但实际是庸庸碌碌的生活。

  晚报的一分钟小说《悟》,正是以细腻的笔触,了女主人在生活的一瞬间,所产生的那种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对自己平庸生活的。你看,她最后说道:“我自己都奇怪自己是怎么习惯的。”(这里用打呼噜来借指他们平庸的生活)人类最的就是对一些不合理的事情能够“习惯”!还好,微妙的女主人终于对这种庸碌的生活开始了,尽管这种还只是朦胧的。

  我以为,《悟》的主题是明确的、积极的,并不难理解。有的小说平实朴素,有的小说则以含蓄见长。欣赏情感含蓄的小说应该用心去体会其中的蕴含,而不要在字里行间寻找作者标明的主题。恩科斯曾经说过:“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小说不同于新闻报道,不能写成一览无余的大白话,应该留有让人回味的“艺术空白”。

  《悟》这篇小说,通过对几个旧日的大学同学久别后欢聚的情景的描写,了那些在事业上不求进取的庸人,提出了这样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问题:优裕而顺心的生活,埋葬了一批曾经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年。这就是第一人称“我”所悟出的道理。

  《悟》所悟出的道理,并没有以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谭佩兰等形象的具体描绘,艺术地呈现给读者。可以说,《悟》这篇小说的倾向是荷形象粘着在一起的,作者的创作意图就藏在形象描绘之中。谭佩兰丈夫悠哉游哉地四处品尝的福气生活,谭佩兰津津乐道于“使他把我这只鸽子抓住了”的,“我”只管埋头写作的深沉心曲,无一步一隐含着作者的褒贬。当然,作者并没有谭佩兰夫妇现在的工作,也没有对他们为什么干上这些工作而提出质疑,作者的锋芒所向只是某种和四化建设极不合拍的状态。谭佩兰对打“呼噜”发的那段牢骚,更是形象地说明了她二十年来的思想的演变过程。“急切、失神的样子”和“脸儿酸酸的”描写,似乎还包含着她心灵上的痛苦和矛盾。如果理解为庸俗的三角关系就不正确了。事实上,谭佩兰很可能是那种既满足于现状,又对现实有所不满,心中的火光还未熄灭,但又没有勇气把它点亮的人物。作者把这一典型性格描写的很含蓄,很微妙,大有“归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的魅力。总之,《悟》具有“隐秀”的那种意识风格,正因为有意识作品的“隐”,才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识能力去“悟”。

  我反复读了几篇晚报上的《悟》这篇小说,自认为基本上“悟”出了《悟》的意思。二十年前,”偷偷地爱”着那位美丽活泼的谭佩兰的“我”,地帮助宋氏给谭佩兰写了情书促成了宋与谭的结合。随着时间的流逝,宋谭荒废了所学专业,成了追求舒适生活的实惠派。二十年后,三人相遇,酒席上女主人旧事重提,男主人酒性发作,把当初“我”怎样帮助他追求谭的事详细述说一遍。女主人谭佩兰才知道“我”当初对她的评价很好,“悟”出了二十年前“我”对她的爱,接着便是失神、迷惘、戚然,后悔跟了那爱打呼噜的老宋,进而责怪“我”当初没有直接求爱,反倒帮了老宋——“这也怪你!”

  正是:男主人乘兴,打开了二十年前的葫芦,只当装的是蜜;可女主人一闻,原来是“我”二十年前装的“醋”。由此,《悟》既是说女主人“悟”出了二十年前“我”对她的“爱”,也就是说,“我”从女主人的神色言语中“悟”出了女主人对“我”的爱。不过,这种“悟”,正像老陈醋一样酸溜溜的。因此,小说题目正该改之为《醋》”!

  小说不能写成一览无余的大白话,应该留有回味的“艺术空白”。这话很是。但含蓄不同于晦涩,让人打闷葫芦、猜谜语。

  一分钟小说《悟》,写了三个大学时代的老同学相见、叙旧、回忆往事。笔触细腻,文字简约,写得很有情致,但结尾处却嫌简约过头而失之晦涩。女主人想当作玩笑而又脸儿酸酸地说出来的那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在人前夸赞自己丈夫的反话?是对自己多年生活的?还是嗔怪客人当年不该……自然这是她此刻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活动,但作者总不是光为写它而些它的吧?读者说看不懂,是否就是这个地方?

  契科夫在《姚尼奇》中,通过一个爱情故事,写一个有理想、有志向的青年医生,怎样被庸庸碌碌的生活淘洗成为十足的庸人。可这庸人还庆幸自己当年恋爱没有成功;晚上以清点一天的钞票为乐;听说有什么房子要,他就不客气地走进那所房子,也不管没有穿好衣服的妇女张皇地望着他,用手杖戳一遍各处的房门。契科夫文中也无点睛之笔,看读者掩卷一想,就不免发出深沉的人生的叹息。

  人在年轻时代,大抵都有过志向、、抱负。沧桑,风凋雨零,又往往使其中一些人“现实”起来,弃中流击水之志,筑苟安小暖之巢。时至中年晚年,‘偶受刺激’心头又泛起昔日的涟漪,顿生憾悔之意。拙作《悟》中女主人的“戚然”、“脸儿酸酸的”等语即指此也。

  不是什么样的人物都可纳为文学作品的形象的。拙作中的女主人尚能有感、有悔,对半生的“顺心”、“优裕”有了惘然之意。证明她的心灵未死。基此,就有可能“觉今是而昨非”,就有奋发的可能。古人曰:“哀莫大于心死。”如果将“心死”用现代语言俗解一下,大概就是指:已经沦为糊涂,且于糊涂中建立起趣味,谁敢于他的“性安宁”,便顿起攻伐。生活中确有此例。但拙作中的女主人公绝不是,因之她是可能被的,被激发的。就是说,这种同志的身上还有着“积极倾向”。

  至于行文之中,难免对某种“合葬”式“家庭安宁”,不意而有“扰”,这也是在是没有法子的事。不过要是对于酣睡“打呼噜”的人,连小小地推一把的勇气也没有,那就不必成文了。因为,一个正在奋进的民族,总是不断地这它的社会意识,改变着社会的心理结构。

  晚报为拙作展开争鸣,许多读者对报刊、对作品的关心,对拙作既能严责又不失公断的,都是很感人的。不论所持何端,凡严肃成文的同志,我都表示。即使是单纯地呼之以“不懂”,其坦率之情亦足可钦敬,因为直呼“不懂”,本身就是无奢无华的求实。

  自文言演变为白话以来,成文显然容易多了。惜乎有些微型小说和一分钟小说,往往将那些“微”到“不足道”的淡人淡事纳而成文,且又“直奔主题”,犹如演算一道简易数学题。我读《聊斋》,读鲁迅小说,千自之作颇为不少,但它往往能包容数十年沧桑,数千里邂逅分离的,读之触人联想,达到了“读者与作者一起创作”的效果。拙作当然是连“效颦”也不堪称的,但我却希望精湛的同志拿出些“解数”,共同努力,创作出微型小说、一分钟小说的神品。

  酿酒,弄不好会酿成“醋”的。拙作在这个意义上,颇有出丑之憾。有些同志,不认此文为“醋”,说它比无色、无味、无杂质的白开水多值几个铜版。这是鼓励,当以为鞭策。

  简说毛志成先生的小说《悟》发表以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以上几篇赏析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悟》进行了分析评价,有的对人物形象、主题作了充分肯定,有的是对作品的“隐秀”的艺术风格的赞赏,有的则针锋相对地指出其过于晦涩、难懂的弊端,有的是对作品的人物形象、主题提出了质疑。论者纷纷,各抒己见,这足以证明《悟》确实有“悟”可“悟”,留有令人回味的艺术空白。评论者的观点尽管不同,甚相左,但是都了紧扣作品实际、摆事实讲道理的原则,做到充分论证,。这种严肃探求的都是真诚的,感人的。

  由于读者的艺术趣味各异,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文化素养的差别,所以对同一篇艺术作品的评价不同,这是正常的现象,是文艺评论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于一篇微型小说作品,读者的感受、甚至第一印象有时是多方面的,这就需要慢慢品味,作多方面的综合赏析,比如对作品既作内容方面的分析评价,也对作品的艺术性,比如选材、构思、语言、修辞等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当然也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根据作品的实际和读者的感受有所侧重。

  你知道中国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线

  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此文章在写法上,以设问起笔造成悬念,然后娓娓道来,如叙家常。读后掩卷深思,意义重大。此小说最显著的特点是深入浅出,语言平易。通篇找不到一个华丽的词藻,一个难懂的句子,甚至连讲述的几件事也普通至极,例如买糖、念书、记账、搭车、治病之类。这些事都非常生活化,人人经历过,人人都明白。这就更有助于人们理解我们中国人处事马虎、不肯认真的“差不多”的,不得不使人猛然,让读者的心灵于朴朴素素的文字中受到强烈的震撼。

  正传)是姊妹篇。如果说鲁迅的《阿Q正传》“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愤心情,无情鞭挞国民的劣根性的话,那么本文则用诙谐的寓言故事向患有的人进行辛辣的。这篇文章无论是当时,还是当今社会,都有着深刻的意义。特别是一种“混世”与“难得糊涂”劣性思想成为厚重的文化积淀,积重难返。在今天社会生活中,不思进取、不讲效率、不顾质量的人,不是与此文的差不多先生如出一辙吗?胡适在文中说:“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这就反映了差不多先生的不认真的态度,因其普遍已形成了一种“国民性”。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这种民族的劣根性,会危害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我们应以“差不多先生”为一面镜子,好好照照自己,审视自己,逃出“差不多先生”的影子,做先进与进步的自己!

  简说:以上赏析简明扼要,思清晰。开头先从小说的写法入手,突出肯定了其语言“深入浅出,语言平易”的特点;然后从其思想意义上同鲁迅的《阿Q正传》加以对比分析,指出深刻的思想性和普遍的现实意义。“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这种民族的劣根性,会危害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我们应以‘差不多先生’为一面镜子,好好照照自己,审视自己,逃出‘差不多先生’的影子,做先进与进步的自己!”

  对一篇微型小说的赏析,不同的读者会阅读的目的不同,兴趣不同,自然也就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从大的方面来说,有的注重小说的思想内容,有的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感兴趣,这都是十分正常的阅读习惯。再细分之,从思想内容来说,可分析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广度,真实性以及对读者的启迪如何等等;而从艺术表现手法方面赏析,语言运用、人物形象、结构布局、表现技法等等更是多方面的。请看下面一篇小说及其赏析。

  “天底下静悄悄的,月婆照得场面白花花的。在莜麦秸垛朝着月婆的那一面,他和她为自己做了一个窝。”

  在《莜麦秸窝里》,曹乃谦就这样简洁有力地开始了对一个凄婉爱情的倾诉。这篇小小说的语言自始至终都荡漾着朴素的美感,含蓄而又充满张力。短小的篇幅里,为外面展示的却是一段漫长的情感的旅程。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这样的情感甚至超过了人生的长度。

  叙述收到了高度的控制。干净利落,准确无误,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没有一丝一毫的蔓延和芜杂。连小说人物的姓名都被省略掉了,只有“他”和“她”。似乎也没有故事。但每一个读者都能联想到,肯定有一个让人伤感的故事,在作品之外的某个地方,着“他”和“她”的心。

  在我的阅读范畴里,这样的作品,实在是凤毛麟角。在我看来,这篇作品几乎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张扬着文学语言的魅力。

  作为一个读者,我们要懂得从语言中享受作品的美感。作为一个作者,我们要知道语言对文学来说,是多么重要。要想成为一个杰出的作家,首先应该成为一个语言大师。目前在整个小小说创作领域,乃至整个文学领域,最缺少的不是作品的数量,而是语言大师的数量。

  汪曾祺先生曾经一再强调,语言本身就是艺术,而不是工具。他甚至有过一句说到极致的话,“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在他看来,语言和内容是互相依存的不开剥离的,不能像剥橘子皮那样,把语言和内容分离开来。他还说,“我认为,语言不好,这个小说肯定不好。”

  对语言的重视,是没有国界的。一些外国作家也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自己对语言的倾心和钟情。康拉德先生说过,一篇作品要想达到艺术的境界,就必须一字不苟、通体不懈,这样才有希望。一位我忘了名字的作品说过,“个人表达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当这种表达非常有意思的时候,我们就管它叫文学。”还有一句谚语说:“好厨子能把一只旧鞋做成一盘好菜,好作家能把极干枯的东西说得津津有味。”

  当我看到一些小小说作者陷于故事的泥潭而难以自拔的时候,我知道,只有作为艺术的语言,才能把他们从泥潭种出来。

  简说:这篇赏析写得非常专业,作者本人就是著名的小小说专业作家,他只是从语言的角度对这篇小说进行了细致的评析,让读者清楚地认识到语言对一篇小说而言是多么重要。这就是专题赏析。赏析从作品对语言的要求、语言与内容的关系、语言的魅力等方面进行剖析,且表达得相当清楚、严谨。这篇赏析本身就是一篇运用语言的范例。做专题赏析,要依据作品的实际,就其最突出的特色、特点进行多角度的赏析,易于写得全面、深入、透彻,易于让读者获得多方面的启迪。

  小小说在情节构思上往往利用巧合、故布疑阵、巧设误会、创设悬念等技巧进行大肆铺陈,在充分蓄势之后再在结尾处抖包袱,以收到“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小小说的结尾最见匠心,最忌直、露、白——反差越大越好,反差越大越有感染力。这就是所谓的“尺水兴波,文短意长”。小小说的结尾常见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叫张涛的画家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画展上,张涛对前来观展的大汉和大胡子前倨后恭,反倒受到大胡子的戏弄,倒是大汉见不平,从怀里掏出一叠钱,数一数,塞给张涛,并取过张涛手中那几张外币,一张一张撕碎,还一扬手摔在大胡子脸上,摔完更是朝大胡子笑笑,转身走了。结尾处,作者这样写道:

  有人答:“画家。”文章以一问一答作结,显得干脆利落、简洁有力、余味无穷。它留下的“空白”给读者以更大的想象余地,使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空白”,进行艺术再创造,真可谓言短而意长。

  王海椿的《穷乡岁末》讲的是一个穷乡的乡年终分猪肉的故事:乡食堂用剩饭养了两头猪,年终宰杀分给干部和职工。乡民政助理老颜要了一块肥膘。他自己平时不吃肥肉,但年年都要肥膘是为什么呢?小小说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后来,乡党委翟带着“我”提着一份分到的猪肉到一个特困户家慰问时,发现民政助理老颜已先来一步。原来,老颜每年要的肥膘都送给了这个特困户。这样,在结尾抖出包袱,既解开了悬念,又使一个看似无多大意义的小事顿生光彩,一时间就让把人民疾苦放在心上的民政助理老颜的形象跃然纸上,并使主题得到了深化。

  许申高的小小说《想讨一本书》写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大款与女友第一次见面时遇到一个乞丐。这个乞丐想向他讨一本书,可他却满足不了这个乞丐的愿望。当时,他非常尴尬,幸好他的女友随身带了一本书为他解了围。之后不久,这位大款让“我”开车带他到书店去买一些书装点门面,没想到取书时书店的服务员却不愿意卖书给他了。这让他大吃一惊。当他要求见书店的老板时,小说这样写道:

  “不必了。”小姐笑笑,“我们经理看过支票就知道您是谁了。他要我一定转告您:本书店没有一本做摆设的废书。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生命,最终总会归属于那些真正爱书的人。”

  小小说结尾借服务员之口对全篇故事作了哲的概括,使一件平常的小事具有了深刻的社会内涵,非常——物质财富的充裕并不等于生活的富有,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还应追求崇高的生活。

  作家陈启佑在他的小小说《永远的蝴蝶》一文中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一对恋人在一个雨天要到马的对面寄一封信,因为只带了一把伞,女主人公便主动过马去寄信,结果在马上因为车祸失去了年轻的生命。结尾处,作者这样写道:

  作者以出人意料的结尾渲染了整个故事的悲剧气氛,更让读者无限伤感。婚姻大事是男人一生中最难做出决定的事,也是女人一生中最的事,可是女主人公却在男主人公刚做出决定时就永远离去了——甚至还不知道这个令她开心的决定。这样结尾,能使这个爱情悲剧更具有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谈歌的小小说《桥》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山洪暴发中,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汉面对拥挤在一座木桥前的人们用沙哑的声音喊道:“桥窄,排成一排,不要挤。排在后边!”后来,老汉突然从队伍中拖出一个小伙子,并骂道:“还是个吗?你最后一个走!”最终,随着水位越来越高,小伙子和老人一起被洪水吞没了。结尾处,作者这样写道:

  小小说在叙述完主要故事后,又补叙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真是点睛之笔。通过这一点睛之笔,不仅交代了两人的父子关系,还使老汉的形象顿时高大起来,——使一个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党支部的形象跃然纸上。于是,这样结尾就不仅使小小说的主题不是仅仅停留在员先人后己这一层面上,而是上升到了人面对生与死的时,在亲情面前如何进行心灵选择的高度上,这就深化了小小说的主旨。

  的确,“文似看山不喜平”,小小说在极短的篇幅内极尽跌宕起伏之,以匠心独运的结尾赋予小小说无穷的张力,给读者留下绵绵不尽的回味,真可谓“尺水兴波,文短意长”。

  推荐: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笑料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